环球钢琴网首页 > 钢琴谱 > 谱集

谱集交响素描《三首夜曲》Three Nocturnes

古典计划 2014/05/06创建
德彪西的交响素描《三首夜曲》Trois Nocturnes ,为合唱和管弦乐队而作,作于1897-1899年。其创作灵感有一半来自德彪西的好友——诗人瑞格尼尔(Henri de Regnier)——他的美学观点影响了德彪西;另一半则来自惠斯勒(James McNeill Whistler)作于1874年的油画《黑色的夜曲与金色的焰火》,及斯因邦作于1876年的诗《夜曲》。德彪西自己这样说明:“夜曲的标题,在这里应作较一般性,尤其是较富装饰意味的解释。它不采用夜曲惯有的形态,而以特殊的印象与光影为焦点,烘托出所包括的所有意象。”当德彪西描述自己所作的这部交响三联画是“对单一颜色做各种组合的实验,就像是研究绘画中的灰色”时,他心中所想的正是惠斯勒的画作《夜曲》。他注重表现大自然的光与色的变幻,用音响的明暗浓淡对比作为色彩,勾画出朦胧迷离的画境,表达自己对于现实外界瞬间的感性印象与体验。1901年秋,在位穆勒管弦音乐会上,《夜曲》首演,获得空前成功。连奚落过德彪西的许多学院院士,也反复研究了这部作品,醒悟到:艺术中的创新“来临了”。 《音乐信使》中刊出让•杜蒂恩的热情评论:“不能想象有比这更可喜的印象派交响曲了。它全部由水的溅泼声组成。它没有具体旋律线条的起伏可以追溯,但它的音色与和弦的处理—一与画家所说的和谐——保持某种严格的同一性;线条的美为另一种同样柔韧的美所取代,那就是巧妙地分布、逻辑地保持的音响。”《夜曲》与《牧神午后前奏曲》虽分别受到诗与画的启迪,但是却有明显的联系。如“云”的中段旋律几乎每个音符都与《牧神午后》有相对关系,甚至连使用的乐器都一样——长笛。德彪西在《牧神午后》中所尝试的印象派风格,在这部交响音画中得到更为成熟、完美的确立。拉威尔曾根据这三首交响素描改编成双钢琴演奏曲。 1. 云 Nuages ,以淡彩描绘而成的一首前奏曲。德彪西解说道:“云”是天空中常见的情景。柔软,洁白如絮,消失于灰色的苦恼之间的云,它悠缓、宁静的移动姿态仿佛就在眼前。单簧管和大管声部飘出一个轻柔的曲调,往迷离的和声中,流云般的音型,有规律地蠕动着:在这片悠长的云层上又飘来一朵孤独的灰云。英国管奏出一个伤感的动机,它无奈地任风吹荡,飘忽不定。接着,定音鼓从天涯深处滚起阵阵雷鸣。但很快又在云中消逝。这时,第一主题在律动的音型中,让音符相互撞击,发出不协和音响,放射出奇异的光斑,为阳光下的云层涂上了绚丽色彩。但是,英国管凄凉的音调,却任凭云层千变万化,始终不倦地鸣响于天穹之中。在弦乐组,云的主题被精细地分作九个声部,用不同的节奏、不同的音量奏出,并置在云层的深沉律动中,展现出云霓时效时散、时浓时淡的多彩气象。当小提琴与双簧管轻轻飘出稀疏的薄云时,黎明到来。弦乐织出朝雾的迷蒙背景,长笛和竖琴在天边露出破晓的晨光。这支旋律,委婉清旋,处处带有云的主题的残影,它眷恋沉寂的夜色,但唱出的却是黎明的歌。接着,这一抹晨光倒映在弦乐组。独奏大提琴,以及中提琴、小提琴在这个主题原调往上方四度的新的调性上,用变化了的音调吟出悲歌,缓缓消逝在竖琴泛音的烁烁银辉中。只有英国管吹出孤独的音调,与之遥遥呼应。大片的云已在阳光下离散,木管和弦乐中留下了主题音华的碎片。定音鼓震奏着,弦乐几乎听不到地拨奏着,流云如逝水,飘散无踪…… 2. 节日 Fêtes ,谐谑曲风格,其热闹气氛是五度音程充满活力的伴奏音型引导下呈示的主题。当竖琴的上行滑奏有如烟火般灿烂辉煌时,天上有云彩在移动,最后是一支队伍的走近,主题回响后,队伍远去,倦怠随之而来。德彪西解说道:“节日”如耀眼炫目的强光突然涌现,以独具舞蹈气氛的旋律、节奏来表现。有插入乐句表示参加节日庆典而加入其中的游行(眩惑如梦般的幻影)。游行的基调以后仍连续不断地出现,这是节日庆典,由音乐和整体节奏呈现华丽灿烂而又尘土飞扬的热闹节庆场面。乐章开头,小提琴奏出三连音,在强劲的重音伴和下,送来节日气氛。英国管、单簧管奏出一串串流畅旋律,木管乐的高音区却发出二度音符的刺耳的撞击;象是狭小的街道上,熙攘的人群挤在一起,狂欢戏谑。铜管乐一声骤响,掀起竖琴的澎湃浪涛,飞花风风发光溅在明亮的高音上。节日的三连音型也飘到木管上空,但又急落到炫乐的深沉音区。活跃的律动,使管弦奇彩纷呈。突然,三连音紧急收束。定音鼓、弦乐和竖琴奏出进行曲音型它与三连音的舞曲风的形成对比,转换意境。这时,三支小号以极轻的力度奏出“行列的插曲”,加弱音器的朦胧音响,又如云雾中人影依稀,时隐时现。但音乐的气质仍给人以节日的印象。这个五光十色的狂欢队列愈益走向辉煌的高潮,然后,又渐渐远去,消逝在飞扬的雾尘之中。这首表现动态的音画,由于节奏与配器富有特色,焕发出炫目的光与色,浸透出动人的形与情,乐曲首尾的三拍子律动的节奏(三连音),与中段的二拍子进行曲节奏,错落对比,构成听觉与视觉的巧妙交织;而在配器中,管乐弱音器的使用,打击乐的突出渲染,以及竖琴的华彩穿插,描绘出奇异的音响色调,涂抹出虚实相映、飘渺变幻的神妙气氛。这个乐章极富特色,常脱离整部作品而单独演奏。 3. 海妖 Sirènes ,以波状旋律的女声合唱为主要主题,只有一种发音的无词合唱曲,它表达的是女妖那种妖惑而又独具魅力,足以使船只沉没,水手置于死地的神秘力量。德彪西解说道:“海妖”里可以听到海的音乐,以及无限细致的节奏。在月光映照下,海面波光粼粼,远远可以听到海妖的神秘喧闹的歌声。海妖,是希腊神话中的一群仙女,她们叫赛伦,上身为美女,下身是海鸟。她们用妖艳的魅力和诱人的歌声,蛊惑航海者,使他们葬身海底。乐曲开始是一幅以竖琴为主的平静的海景画图,坚琴的波花飞溅到圆号上,又在年簧管管迸射出闪光的泡沫。大提琴在低音提琴宽广的水平线上,画出了温和的涟漪。但是,在水波漏动中,渗透了一种几乎听不出来的奇妙音响。这种音响,柔和清纯,悠远融情不是弦乐,也不是管乐,而是人声!为了表现“海妖”的诱人媚态与迷人歌声,德彪西在管弦乐中加入八个女中音和八个女高音,仅用单一的“啊”声,融化在配器的多彩色调中。海浪在弦乐组发出震颤的音响,在管乐组进起斑斓的浪花。这时,月光下的大海银辉烁烁,在竖琴泛音中闪动。静静的夜,寂寂的海,天际浮来船桅帆格的残影。这时,女妖唱出奇异的歌声,召唤着海上的航船。艳媚的女高音唱出一支新的旋律,音调平淡,但节奏丰富。接着女中音用沉郁的嗓音唱下去。很快,海妖的歌声与大海的浪声交融,弦乐半音上行腾起一片水花。这时,管弦与人声骤然发出强烈的齐奏。转瞬之间,又沉寂下来。仿佛,海妖将船只诱入了水底世界。结尾,弦乐拉出波平如镜的长音,木管与坚琴轻漾细波,竖琴的泛音闪出烁烁银辉;在晶莹剔透的水的世界,袅然飘逝的人声,轻轻消逝在海中的仙女妖冶身影。海浪声与歌声唤起人们对海妖童话的回忆。
展开